全站首页|PPT模板|PPT素材|PPT背景图片|PPT图表|PPT下载 下载帮助|文章投稿
第一PPT > PPT课件 > 语文课件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马说》PPT课件3

《马说》PPT课件3

《马说》PPT课件3 详细介绍:

《马说》PPT课件3《马说》PPT课件3《马说》PPT课件3

《马说》PPT课件3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 ... ...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 ...

探究

小问题:

1、这里的千里马,食马之人,伯乐分别代指哪一类人?

2、这种把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寄托于具体形象事物身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你能说说本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深刻思想情感的吗?

... ... ...

活动迁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关键词:马说课件PPT,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下载,八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马说PPT课件下载,.PPT格式

《马说》PPT课件3 下载地址: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与本课相关的PPT课件:

  • 《马说》PPT课件(第2课时)

    《马说》PPT课件(第2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第2课时),共30页。 合作探究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

  • 《马说》PPT课件(第1课时)

    《马说》PPT课件(第1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第1课时),共21页。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

  • 《马说》PPT免费优质课件

    《马说》PPT免费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免费优质课件,共20页。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

  • 《马说》PPT免费精品课件

    《马说》PPT免费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免费精品课件,共26页。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说的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课文。(重点)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

  • 《马说》PPT免费课件(第2课时)

    《马说》PPT免费课件(第2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免费课件(第2课时),共18页。 追本溯源,体会寓意。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韩愈《马说》真的仅仅是在谈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和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吗?阅读提示中说: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

  • 《马说》PPT免费课件(第1课时)

    《马说》PPT免费课件(第1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免费课件(第1课时),共28页。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马说》,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2.具体理解而虽于之其且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法和意义。 3.理解作者借千里马托物寓意,为不被重用的人才鸣不平的表现手法。..

热门PPT课件
最新PPT课件
相关PPT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