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PPT优秀教学课件,共54页。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重点)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精巧构思。(重点、难点)
3.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素养)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议论性散文
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精读细研
引出小屋
1.再读课文,概括第1-6段主要内容,这部分与后文写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作铺垫。
走进第一间小屋
2.结合文章第7、8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
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3.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第一间精神小屋?
作者告诉我们: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爱应该比恨多。因为“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会光明温暖;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淡,我们的精神也会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走进第二间小屋
1.根据分析第一间小屋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小屋的。
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2.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什么?
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走进第三间小屋
1.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三间小屋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2.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3.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说的“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间的关系。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能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充沛、富有生命力。但是这个事业很难一下子找到,往往需要消耗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能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既要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既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2.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 “有一颗大心”,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点拨: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渐渐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精神大厦!
概括主题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写作特色
构思新颖独特。
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借助感性的形象和感性的手段,把“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表达出深刻而撼动人心的思想:“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对比手法,论述充分。
如文章第8段“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使用的就是对比的手法,将“精神的屋”“爱比恨多”与“恨比爱多”时的不同情状拿来对比,前者“光明温暖”,后者“凄风苦雨,愁云惨雾”,很自然地让读者接受了“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的观点。
用语形象,修辞巧妙。
如“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使用了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业”喻作“挟持者”,将 “人”喻作“人质”,阐述了事业对人的濡养或腐蚀作用,使论证显得形象生动。
... ... ...
关键词:精神的三间小屋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