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免费优质课件,共21页。
人物介绍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学习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 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4.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本课导读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有人说,为父母而读书;有人说,为改变命运而读书;有人说,为增长自己的见识而读书;有人说,为提高修养而读书;有人说,为谋一个好工作而读书……而少年周恩来则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呢?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10自 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中华不振”
第二部分(第11~14 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思考问题:默默”和“若有所思”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周恩来正在认真地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与上文中同学们的“踊跃”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语言描写】
这是周恩来对魏校长的问题做出的回答。他将“读书”与民族振兴的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周恩来从小就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远大抱负。
文中讲述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 ...
关键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